发布日期:2024-08-28 23:39 点击次数:146
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申请杭州应届生补贴”的消息,引发关注。
5月13日,最新版《杭州市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申请指南》发布。《指南》显示,杭州再次调整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范围,申请条件进一步放宽。其中明确提出,如为2017年1月1日及以后入学、2021年7月5日及之后毕业,已经在杭工作,且学信网中载明学习形式为“非全日制”的硕士毕业生,自5月16日16时起,可于线上申请,领取这笔生活补贴。
其中广受关注的是,调整后,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以申领3万元生活补贴。
多个城市完善人才补贴政策
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范畴
此前,有关“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否享受人才引进政策”的问题,频频引发讨论。
据央广网22日消息,截至目前,从全国层面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至少有山西、河北、山东、浙江、河南等5个省份的6个城市对人才补贴政策做出完善,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范畴。
此举有何积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
“这样一些面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补贴政策,更多的地区和城市进行推广,使非全日制研究生无论是到哪个城市去落户和就业,都能够得到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补贴和待遇,真正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得到完全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未来其实特别需要去关注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并轨和融合,不再去刻意的区分研究生的学制和培养方式。这样的话,我觉得无论是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吸引人才和促进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来讲,都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该被差别对待
近年来,对许多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城市而言,瞄准高学历人才群体“定向抢人”,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像这次登上新闻的杭州,便一直以补贴丰厚、“抢人”力度大而著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全日制研究生却很难吃到这块为高学历人才预留的“蛋糕”,令不少人感到遗憾。除了地方人才补贴政策之外,在其他领域和场合,非全日制应届毕业生们也经常遭遇种种学历歧视。
在网上,相关话题也经常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的讨论。其中,有一种颇为“伤人”的论调,总能得到不少支持。这种论调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门槛、学习难度,本来就与同学校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不同,自然不应与其享受同等待遇。但事实上,不论是从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上看,还是从人才个体的能力素质上看,这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的做法,都缺乏足够的依据。
就规定而言,早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便印发通知,明确当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仅在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形式进行区分,两者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学历、学位证书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和之前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有学位、无学历”的情况不同。新规之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条件,就算与同学校、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有一定差距,这一差距也并不大于不同学校、专业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什么难以跨越的鸿沟。
就个人能力而言,许多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本科期间也是名列前茅,历经重重竞争选拔,才被理想学校的录取,并在入学后苦读,成功通过毕业考核,拿到学历学位。当下,高校日益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宽进严出”逐渐成为常态,相比于入学“出身”,一名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表现才更加重要,而其能够通过毕业考核,本来就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证明。另外,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因为无法从工作中脱身,才不得不选择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打入另册”,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在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根除企业雇主心中的固有偏见,只能多多呼吁,尽可能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打击那些明目张胆的就业歧视行为。但是,在政府设置人才补贴等标准时,有关部门可以先行一步,以政策作为原则的宣示,在公平对待应届毕业生这件事上作出表率。杭州这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落实生活补贴,不仅是年轻学子的福音,也有利于扭转社会观念。我们乐见未来有更多地方积极跟进正规股票杠杆平台,共同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